經 文: |
王上十九16∼21;王下二。 |
讀 經: |
約十五1∼8、16;創五21∼24。 |
教學目標: |
1.知道以利亞升天前,以利沙向他祈求神的能力。
|
背誦聖句: |
以利沙說:「願感動你的靈加倍的感動我。」(王下二9) |
課前準備: |
1.圖4-1:伯特利,耶利哥,約但河。
|
教學建議: |
除講述問答法之外,本課內容的經文很短,如果任老師有把握的話,可帶領查經,然身為主領的老師,需熟讀課文,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和本課主題。 |
一、活動名稱 |
感恩的禱告。 |
二、活動目標 |
指導兒童切實了解並學習感恩的禱告。 |
三、活動內容: |
1. 教員首先說明儆醒感恩的禱告(西四2),能保守我們時常在神的愛中。
|
四、注意事項: |
1. 注意時間的控制。
|
五、禱告內容考: |
奉主耶穌聖名禱告:
|
註1: |
以利沙先知──「以利沙」之意為:我的神的救恩。希伯來文中這個字根與彌賽亞相同,而這個名字的含意,也成為以利沙先知一生事蹟的記號;他就是一個彰顯神恩的先知。以利沙成為以利亞的繼承人,乃是神在何烈山對以利亞的指示。當以利亞先知經過以利沙的農場,將外衣披在他的身上,也就等於要將能力和權柄加在這個年輕且富有的農夫身上時,他便神奇的開始了他一生偉大的工作。以利沙值得我們效法的是他決心為神的屬靈心志,當神的呼召臨到他時,他立刻拋下他所有的,跟隨以利亞。這樣子的人乃是神在每個時代皆不斷尋找的人,而一個基督徒得力的秘訣也以此為起點。神的能力必將源源不絕傾注在有決心、行動為祂奔跑的人身上。 |
註2: |
先知學校──先知學校起源於撒母耳時期(撒上十九18∼20),他們的存在與以色列的宗教生活息息相關,在以利亞、以利沙時代,他們聚居於吉甲、伯特利、耶利哥(王下二1∼5,四38∼43,二7),他們共同生活,蒙一個師長教導(如以利亞、以利沙),他們的存在主要是促進以色列宗教和道德的復興,領百姓歸向耶和華。 |
註3: |
以利亞要考驗以利沙是否能承擔先知的職份,故以三次要他留下等候來試驗他,但以利沙也三次回答表示,絕不離開以利亞,他一心跟隨到底,堅持要得到這個屬靈福份。 |
註4: |
伯特利之意為「神的屋子」。以利亞探望先知學校,目的在於堅固他們抵擋偶像崇拜(拜巴力)的心志。 |
註5: |
以利沙要其他先知門徒不要作聲,他的意思是:照神的旨意吧,別給我加添難處。我們應為神召去與祂同在的人高興才是。 |
註6: |
以利亞的外衣──召以利沙時,以利亞的外衣為先知戰份的象徵,而此時是神能力的象徵,就如摩西的杖是他戰份的象徵,也是神能力的象徵一般。 |
註7: |
以利沙求感動以利亞的靈「加倍」感動他,並非求要大於以利亞,乃是要求成為一個更稱職的繼承人。因為在以色列,「加倍」的福份乃是長子所有(申廿一17),而長子是家長的繼承人。果然,後來以利沙的工作比以利亞加倍。 |
註8: |
火車、火馬乃代表耶和華爭戰的能力(詩一○四3、4),以利亞是在大風中升天,非坐戰車升天的。 |
註9: |
以利亞掉下的外衣正是以利沙繼任的證明。而自以利沙以這件外衣打約但河水開始,我們看見以利沙以信心所行的神蹟相接出現。其他的人也看到利沙打水,得和以利亞同樣的恩賜,成為他被膏作先知的證據。 |
註10: |
新瓶與鹽──以利沙要一個新瓶,因為神的工作要藉著新的,未玷污的器皿來完成。裝鹽,因鹽有清潔防腐的作用,主也要我們作世上的鹽。新瓶與鹽這裡是比喻神潔淨、保守的能力。自水泉被治好,直到今日水質仍甜美,這是神永久的潔淨,神給祂兒女的恩典就是如此長久不斷,而也因祂的恩典,我們才得以靠著,乃在污濁世代,過聖潔生活。 |
註11: |
此處表明了,神對我們的供應(恩典),乃是按著我們的容量與需要。 |